您好!欢迎访问宝鸡市凤翔区人大网站!

代表工作


勇担使命 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2-11-20 | 浏览:381次 ]

——记宝鸡市凤翔区人大代表郭晓红

郭晓红是宝鸡市凤翔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农宣中心主任(农广校校长)。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凭借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农村、对农民的无限热爱,一心扑在农广事业上,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为农广校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把教育培训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培育更多“新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未来。那么,新型职业农民从哪儿来?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着这些问题,郭晓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持续深入走访调研。

心向往之,行必将至。“在生产实践中育人、在产业链上育人,教农民看、带农民干、帮农民赚……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园建到哪里、农民教育培训就跟到哪里,农业产业园建到哪里、培训班就办到哪里。”郭晓红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带领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提升“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围绕产业链,贯通培训链,强化服务链,形成人才链,开创“四链同构”,实现培训计划、内容、师资、模式、资料、考核、管理、宣传“八统一、八精准”,创建以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为核心的融合发展培育模式,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成功地打开了农广校工作新局面。

埋头奉献基层农广校发展

如何发挥农广校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是关键。作为区农广校的带头人她始终坚持把农民是否需要、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标准,不断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新机制和新措施,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次挑灯夜读,多少次田间地头,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农广教育的热爱。郭晓红带领区农广校一班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用专题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讲解与操作相结合,使科学技术大众化、趣味化、灵活化,全力推动农广校事业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宝鸡市凤翔区“党委政府、涉农部门、农广校、乡镇”四级联动培育实践案例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案例被列为全国1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推荐案例。她受邀在中央农广校研修班上交流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工作经验。

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资源

“以前闲暇聊天和刷手机短视频时间,现在都变成学习充电提升能力的黄金时间了!”凤翔区高素质农民王娟作为培训“云课堂”的受益者,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郭晓红想农民之所想,带着农民努力干、一起干,将代表身份与本职工作深度融合。聚焦农村实用人才,贯通发掘、培育、使用全链条,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三农,她把农村实践、农户示范、农民经验、田间试验当作丰富农民学识的最好课堂。她常年走村串户,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与农民打成一片,为广大农民耐心细致地进行品种选择、农资辨别、新技术应用等,参与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104期346场。推行“合作社(基地)+产业+人才”联动机制,通过几年的精心培训,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疫情之下农业生产的急先锋

作为人大代表,郭晓红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方设法帮助百姓解决大事难事。今年3月份疫情形势严峻,农民教育培训面临“农民出不去、专家来不了”的现实难题,但农业生产不等人。郭晓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打破惯性思维、紧跟农时农事,为果农朋友推出了线上“知识大餐”,邀请有多年苹果栽植经验的“土专家”曹儒线上讲授《苹果花期管理技术措施》,为苹果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作务干货,获得广大果农的好评。她还利用“云”课堂,依托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等,在线直播农业知识、指导复工复产、春耕生产。疫情期间,她线上直播带货帮助农户销售红薯累积收入30余万元,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农民的“钱袋子”。

她以一名人大代表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农业和农民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农广人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正如她所说的:“服务‘三农’是我的责任,作为人大代表身份光荣、使命在肩,我将做一名有温度的人大代表,用爱的力量服务“三农”事业不断发展!”